合成气直接制备烯烃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催化技术路线,旨在通过多功能催化剂将合成气制甲醇及甲醇制烯烃等功能集成,以缩短流程、节约投资、降低物耗及能耗,对于我国现代煤化工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科研信息 2025-11-01 183
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蒋靖坤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结合大气观测、机器学习和箱模型模拟,解析了大气氯胺的源汇及转化过程,量化了氯胺对大气氯自由基生成的重要贡献。
科研信息 2025-11-01 172
我校理学院化学系张三兵副教授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题为《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辅助的双中心MOF-on-MOF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及其双选择性机制》“Dual-centered MOF-on-MOF sensor assisted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杜凤沛教授团队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形态导向型纳米载体通过精准侧向扩散提升线虫防治效果》(Morphology-Directed Nanocarriers Enable Precision Lateral Diffusion for Enhancing Nematode Control)。该研究服务于
微生物菌剂(又称生物接种剂)作为替代化学肥料、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改善土壤健康、促进作物生长与产量提升、增强作物抗逆性的巨大潜力。然而,其在实际大田应用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稳定,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倪斌教授课题组(RiME Lab)在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的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
科研信息 2025-11-01 177
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大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丛汶峰教授、张福锁院士,联合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荆晶莹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avid Tilman院士等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科研信息 2025-11-01 163
在2025年的写作领域,长难句依然是困扰许多创作者的难题。那些超过50个单词、包含多重修饰关系的句子,不仅让读者头晕目眩,更会直接影响内容的传播效果。但好消息是,通过系统化的拆分与重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文字迷宫”转化为清晰流畅的表达。
干货分享 2025-11-01 163
在2025年的学术写作和出版领域,脚注与尾注的规范使用仍然是许多作者容易混淆的技术细节。随着APA第8版和Chicago第17版格式指南的更新,这两种注释方式的适用场景正呈现出更明显的专业化分野。
干货分享 2025-11-01 161
在学术论文、书籍出版或项目报告中,“致谢”部分往往是作者最容易陷入两难境地的环节。2025年最新的学术写作指南显示,超过67%的读者会特别关注这一章节,而其中43%的读者表示曾因致谢语气不当而对作品产生负面印象。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表达感激,成为写作者必须掌握的“隐形技能”。
在学术写作和正式报告中,附录材料的处理一直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2025年最新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对附录材料的放置和引用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份标准,帮助大家避免常见的格式错误。
干货分享 2025-11-01 165
在2025年的学术圈,CRediT(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已成为论文投稿的标配要求。但很多研究者对这份看似简单的声明仍存在诸多困惑:究竟该如何准确描述每位作者的贡献?不同期刊的要求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最新案例和期刊政策,为你详解CRediT的撰写规范与实用技巧。
干货分享 2025-11-01 164
在学术写作中,缩写词的使用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2025年最新的学术写作指南显示,超过60%的学术期刊编辑表示,不规范的缩写使用是论文被退回修改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缩写,什么情况下又该避免呢?